1、寻味 四川贵为天府之国,饮食文化渊远流长,其名菜佳肴历来为四方食客大加赞赏。说到磁器口,当然也离不开一个“食”字。人们常说的磁器口“古镇三宝”不是别的,正是毛血旺、千张皮、椒盐花生这三样独具风味的传统美食。 老磁器口流传着 “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,等于没到磁器口”的说法。相传,这毛血旺的做法出于民国初年。民初通南大巴山有一放木筏排子的张老幺,他带了一帮穷兄弟,顺通江、渠河放木排下重庆,放至磁器口,正遇上枯水时节,木排搁在河坝,无论怎样也划不出去。眼看要到重庆城却遇上这等事,大家都感到着急。更为着急的是带的口粮已快没有了。一连几天,大家都以木排上仅剩的一点白豌豆充饥。张老幺在木排上是老大,便上岸来想办法弄点吃的。张老幺上得岸来,走到一家屠宰房前,见一妇人从门里出来,便拱拳施礼,想向她讨点口粮。说来也巧,这妇人也姓张,是屠宰房王掌柜的媳妇。爽快的王张氏送了些猪下水和刚接的猪血给张老幺。张老幺大喜,千恩万谢,说是遇上贵人了。王张氏赶忙道个万福回礼说:“兄弟,这些都不是值钱的东西,不用如此施行厚礼。你若是不嫌弃,明日再来取就是了。”说罢,回身又随手拿了两根筒子骨出来送与他。张老幺拎着这些食材回到木排上,就着江水熬成了一锅大杂烩,众人一吃,觉得异常鲜美。自此张老幺经常到王张氏那里讨些筒子骨、下水、血旺来做这道菜,一次,王张氏上木排来,正碰上张老幺他们开饭。见众伙计吃得欢天喜地,王张氏忍不住端上碗尝了一口。这一尝,碗就放不下了。王张氏一口气吃完,觉得妙不可言,忙向张老幺讨教了烹调方法,回去照着做了一锅给全家品尝。一家老小吃过都喊好,公公王掌柜更是拍案叫绝,在饭桌上直夸儿媳妇巧手,说这些下脚料原本是宰房扔了的东西,经这一烹调,却成了上等佳肴若是开一家这样的汤锅馆,定会生意兴隆。王张氏听罢公公的话,便动了心。第二天就置办了些家什,几经张罗,便在磁器口过街楼附近开了家专卖杂碎的汤锅小铺。王张氏在铺门前做了一个土灶,置一足有二十寸的大锅,锅中倒扣一大瓦钵,头晚便把筒子骨放入锅中,滴上少许聚森茂酿造作坊出的白醋,然后倒一木桶清甜的嘉陵江水,拍几块老黄姜,放入适量的白豌豆,将汤熬至乳白色。半夜披衣起来,把早已洗净的猪血、舌、肺、大肠切成块、片下锅,加入制好的糍粑、海椒、花椒及五味调料,盖上锅,文火煨。早起再到宰房接了新鲜的猪血(也就是俗称的毛血旺)回来,用酒醋去掉生血味,然后用翻滚的骨头汤将血旺熬熟,一锅毛血旺杂碎汤锅就这样做成了。 当年的磁器口,既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物资聚集地,也是重庆城著名的水陆通道,南下北上的船只停泊在这里,南来北往的客商也在这里打尖、歇脚、做生意,很是热闹。一些赶路的脚夫、撑船的老板、水码头的下力人、走街串巷的小贩,都喜好来买上一碗热腾腾的毛血旺杂碎汤,或蹲在街边单吃,或来一大碗帽儿头佐饭,或来个单碗酒,吃得酒醉饭饱,好不惬意。久而久之,王张氏的毛血旺杂碎汤就成了水码头一方大众名特小吃。
![千年古镇瓷器口景点推荐及攻略:[1]](https://exp-picture.cdn.bcebos.com/a151a233ec3834bb40a9a2ea8714c27bd3823d9f.jpg)
3、 “古镇三宝”吃的是美味,传的是情味。“三宝”之一的千张皮,也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。 早先,磁儡泌掩羞器口有条街叫金蓉横街,一街的吊脚楼、捆绑房临江而建。街有一巷,名百子巷。巷里住了一户人家,姓贾。贾家就老两口,膝下无儿女,以卖豆腐为生。贾家做豆腐很讲究,浸泡黄豆的水不用河水,而是跑老远担深水井的井水。深水井的水清甜,这样做出来的豆腐才爽口。黄豆则选用的是上好的豆子,粒粒饱满。老两口每天鸡叫三遍就披衣起床,推磨磨豆浆,烧水熬豆浆,压豆腐,天一亮就担到河坝菜市去卖。他们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活着,日子过得悠悠然然。 有一年嘉陵江发了大水,水涨至街口的梯坎,一个大木盆随着涨起的江水飘到贾家的吊脚楼下,木盆内不时传来小孩子的啼哭声。贾老婆婆赶紧叫贾老头去取来一根竹竿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木盆拨过来。举烛一看,木盆里坐着一小女孩,小脸蛋满是泪。贾老婆婆把女孩抱回屋,立马就烧水给她洗澡,却见她头上、身上长满恶疮,有些还留着脓。贾老婆婆也不嫌弃,心想,这小女孩坐在木盆顺水而下,单单就停靠在她家吊脚楼下,定是与贾家有缘份,便给小女孩取名水妹,将其收养。水妹在贾家,最爱吃的是熬煮豆浆后上面的一层皮子,从锅里揭下来,薄薄的一层,十分嫩洁。不知咋的,自从水妹一喜欢上这豆皮,头上、身上的恶疮不医而愈,一脸、一身也开始变得白嫩起来。老两口自然是高兴万分,高兴之余,却好生奇怪。思来想去,贾老婆婆忽尔击掌大笑。贾老头被笑得稀里糊涂,忙问何故。贾老婆婆才说:“灵丹妙药就是那熬煮豆浆后上面那张皮子。水妹每天吃一张,就吃出了个天仙容貌。”贾老头本是个手艺人,经老伴一说,如梦初醒,不由暗暗对那熬煮豆浆后的豆皮作了一番研究。研究来研究去,脑壳里就冒出一种新的豆制品来,这就是千张皮。贾老头选上好的黄豆,用深水井的水浸泡,在石磨上细磨成豆浆后,再用细白布滤出浆汁;然后滚水下锅,文火熬煮,不用胆水;浆汁烧老后用细麻布铺一层滤一层,榨上一天后,再一张一张地接下来。千张由此而成。从此,贾老头不做豆腐了,专做千张。贾老头的千张,引起一个年轻人的注意。这就是百子巷海清菜馆的一个学徒。 小学徒是合川下来讨生活的,在海清菜馆两、三年学了不少手艺。他对贾老头的千张颇感兴趣,成天没事就潜心对千张的烹饪进行琢磨,不久就弄出一种风味独特的烹饪方法来。小学徒将千张切为二分宽、寸长韭菜叶般的细丝,加上纯碱将千张丝烧开,捞在瓦罐内用清水浸泡去碱至发白备用。用化猪油炒,加肉汤烧开,加酱油、味精、加入肉丝下锅烩炒后,下韭黄炒转,再下五钱化油,起锅置于盘中,撒了花椒面,即成。这就是当年海清菜馆的看家菜,软烩千张。此菜,入盘,一青二白;动筷,柔韧不碎;进嘴,细腻爽口,深受食客欢迎。一时间 ,海清菜馆高朋满座,好些外地人和客商也慕名而至。小学徒由此也厨艺渐臻。贾老头见小学徒聪明肯学,必成大器,便做主把水妹许配于他,招他做了上门女婿。小俩口婚后
![千年古镇瓷器口景点推荐及攻略:[1]](https://exp-picture.cdn.bcebos.com/04d7a614f4d0b503bc94464bcc4ec28332bf209f.jpg)
5、在磁器口,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“九宫十八庙”之说,宝轮寺、云顶寺、复元寺、文昌宫……不一而足。在小巷穿行,只要发现残墙断垣,向居民打听,准会得到这样的答复:“这里原来是个庙子。” 在磁器口的众多宫庙中,建文帝待过的那座宝轮寺算是较好保存下来的一处。 宝轮寺建于唐初,占地面积较大,由大雄宝殿,至马鞍山,一直到童家桥,都是宝轮寺范围,到处都修建有神殿庙宇,气势恢弘。宝轮寺分大雄宝殿、川主殿、观音阁、天王殿、药王殿、禅房和藏经楼等。大雄宝殿占地面积400平方米,建筑占地约250平方米,面阔三间,系重檐歇山式,上下两檐均施斗拱,角檐翘升,大殿采用一人不能合抱的马桑木作木柱穿逗支撑,屋顶由黄釉筒瓦覆盖,饰脊兽。整个大雄宝殿为全木结构,不用一颗铁钉而仍牢固如初。最奇的是两柱基石,一柱凸出地面尺许,一柱凹下几寸,但两柱平衡,历时千年之久,全殿无歪斜之影,真可谓巧夺天工,堪称一绝。 磁器口香火最旺的庙宇数宝轮寺,道观中最热闹的就要数文昌宫。文昌宫座落在金碧山上,嘉陵江上往来的船只远远就可见高踞于山岩上的这座庙宇。文昌宫为明代所建,房屋100多间,供奉有文昌帝君。在中国神学中,文昌帝君主管人间爵禄,能预知世人的穷达与官运,故为文人必拜之神。传说二郎神为了保护文昌宫,曾下凡降伏了在嘉陵江上兴风作浪的孽龙,后来,老百姓在文昌宫三清殿的旁边,塑了一尊二郎神的坐像。自从他坐镇文昌宫后,孽龙就再也不敢来了。如今从保存下来的寨门及古城墙上,仍可想见当年宏伟的规模和气势。
![千年古镇瓷器口景点推荐及攻略:[1]](https://exp-picture.cdn.bcebos.com/49bf00425d6b04d1dc6f9a3db213e8e5edee019f.jpg)
6、 最使磁器口增色不少的是,有不少名人来过磁器口古镇,它们已成为老人们回忆的佳话。 20世纪初四川总督刘湘到磁器口,开办了炼钢厂、机修厂,使磁器口成为四川最早的炼钢基地。在抗日战争时期省立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办学时,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吴宓在这里任教,除传道授业、著书立说之外,偶尔也会到镇中心的茶馆去坐坐,一边品茶,一边与茶客摆摆"龙门阵",了解民情与社会。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美籍华人丁肇中,在抗战时期就曾就读磁器口正街宝善宫内的嘉陵小学。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员会驻地,聚集了徐悲鸿、傅抱石、王临乙、张书族、丰子恺、宗白华等众多的全国知名的美术家及美学家。《红岩》小说中的“华子良”,更是家喻户晓,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动的足迹。据老人们讲,华子良经常到镇上买菜,担盐巴,挑酱油,买完东西就走,老辈人都见过,而且与地下党接头的地点便在磁器口的一栋穿逗房子里,只是时光荏苒,已经辨不清是这长街上的哪一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