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湾,从北到南都有大型购物中心与连锁百货公司林立的商圈,有亚洲地区最大和最新的购物中心和多样化的购物选择,它们不单结合休闲与娱乐,各式各样的服装店、书店、美食坊、主题商场更是满目皆是,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购物欲望。

3、第二重门:忠孝东路 台北的“第五大道”很多人都是从童安格《走在忠孝东路》和动力火车《忠孝东锭缠愁颊路走九遍》的歌词中,知道台北的忠孝东路的。 忠孝东路是台北市最贵的地段,两边的大楼都不高,大多是连在一充全煲镆起的,也就是所谓的“亲嘴楼”。这里充满了繁华与热闹的元素,是台北极有人气的一条街道,商店、吃食店林立,很多情侣会选择到这里来逛街。这里为台北市中心最热闹之商业区,捷运系统与公交车路线星罗棋布,台北一半以上百货公司都在忠孝东路上,整条忠孝东路仿佛是以百货公司为地标架构而成,而百货公司同时也代表了其提供商品的类加别与多样化,吸引了不同的购物者,找寻消费目标;然布就其类型,到东区风购物的人潮,绝大多数仍以购衣为主要大宗,这些知名服饰品牌除了在百货公司中设立专柜,此外,亦有许多开设了独立的旗舰店或独立店面,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。信义商圈 台北的“曼哈顿”
4、此处夜生活繁荣,入夜时分偶尔还有摊贩聚集,群众摩肩接踵,热门音乐与叫卖声不绝于耳;为了满足来此逛街的顾客,到处都开满了咖啡厅与简餐店,装潢新颖亮丽,各家餐饮店内总是高朋满座,有许多知名餐厅,还需排队领号码牌才能入场。酒吧与舞厅各以不同风貌争奇斗艳,国际级的DJ表演或是乐团演奏都极为出名,KTV及电影院等的娱乐场所更是营业至天亮,每到周末,时髦的年轻人们聚集于此,饮酒作乐亦或纵情歌舞,清晨时才打道回府的人潮,形成台北夜间特有的风情。

7、第四重门:迪化街 台北的“大栅栏”迪化街是台北最完整也最具意义的老街,街上的建筑有闽南、洋楼、现代主义、巴洛克式的特色,来这里不仅可访古,迪化街更是台湾南北货、中药、布帛的批发、零售集散中心。 150多年前,一个名叫林蓝田的商人在此创立了第一家店铺。迪化街距离淡水的大稻埕码头不过几百米,非常方便货品起卸运输。货品上岸后,由后门送入店里,经过整理或加工,便可直接在前门店面展示销售。这几百米的距离还护佑着迪化街免受河水暴涨的侵袭。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迪化街的繁荣,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,它始终占据着台湾北部首屈一指的商品交易中心地位。
8、随着台湾通商贸易的发展,各地乃至境外商人纷纷在大稻埕的街道上设立洋行,也带来不同的建筑风格。除了最常见的风格简洁、明朗的现代主义式建筑,迪化街上还有很多洋楼,比如仿自南洋的两层洋楼,这种房屋多用红砖搭建,屋顶上平直的“女儿墙”(即建筑物屋顶外围的矮墙)、拱形窗洞、花瓶状镂空排列的栏杆,给人温暖的感觉;仿巴洛克式的华丽房屋也是迪化街上颇具代表性风格的建筑,突显着此街曾经富甲一方的气势。单层的房屋多是闽南式建筑,斜屋顶上覆盖着瓦片,门窗是木板做的,屋檐下有闽南建筑典型的“亭仔脚”(拱形骑楼),但这种老屋如今已陆续被改建,越来越难见到了。
9、如今的迪化街仍然保持着清代台湾商街的典型形式,百年来布局几乎没有什么改变。南街上药材行云集,中街是南北干货批发零售的集散地,北街则多是五谷杂粮店。随意走进一家参药行,店员说,他们的药材绝大部分来自大陆,质量不错,但近来偶有黑心商家从大陆进口劣质低价货品,让他们有些头疼。不过,店员们并不太担心,毕竟迪化街早年就是靠售卖大陆商品起家的,他们在这一行做了那么久,靠的就是信誉二字。有人统计过,800米长的迪化街上共有100多家纺织公司、300多家布行、200多家中药材铺,一年下来的产值超过上千亿元新台币。
10、迪化街的闻名还在于它现在成了一条特殊的地下金融街。街上不少有钱的老板将大把的钱借贷给股市炒家收取利息。这些“金主”虽不露面,却有在股市呼风唤雨的能量。据说他们中的很多人身家高达数十亿,但举止做派却平凡如隔壁的老伯,衣着简单甚至寒酸。